背景:
阅读新闻

卞修武:用科技“透视”肿瘤的秘密

2017-11-29 08:44:02    来源:重庆日报    作者: 【字体:

卞修武院士在从事研究工作。(陆军军医大学供图)

癌症,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词汇;肿瘤,一个让人心惊胆战的名字。

对于普通大众而言,肿瘤往往和癌症联系在一起。可肿瘤是怎么形成的,又是怎样生长、转移的?这就是中科院院士、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教授卞修武和其团队奋斗多年、不断攻克的科研难题。

可以说,他和他的团队,正在用科技的力量“透视”肿瘤的秘密。

挑战科研最前沿

在许多人眼里,病理科只是一个辅助科室,是给临床科室服务的。

其实,病理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。“病理学乃医学之本”,它不直接接触病人,而是通过显微镜对标本进行最后诊断,再由临床医生诊治手术,是“医生的医生”。

病理工作意义虽重大,但因不是临床学科,并非医学学生选择的热门。从皖西农村走出来的卞修武却毅然选择了病理,而且在病理学医、教、研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。

1981年,卞修武来到当时的第三军医大学求学。毕业时,由于学习成绩优异,卞修武被推荐为免试硕士研究生。尽管当时临床科室的老师对他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高度赞赏,内向的他还是选择了病理学教研室,师从著名病理学家史景泉教授。

史景泉评价卞修武的性格“很适合做科研”,他也没有看走眼。当时,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最强、最有名,病理学教研室里研究生都在做烧伤的病理研究,可年纪轻轻的卞修武却想选择肿瘤做研究。

为什么要选既“冷门”又复杂的肿瘤病理研究?史景泉曾劝卞修武换研究方向,可卞修武认为,当时肿瘤病理中,脑肿瘤研究得比较少。恶性脑胶质瘤十分顽固,特别容易复发。同时,上世纪80年代神经科学刚刚兴起,有很好的发展前途,选这样一个课题既跟得上前沿又将是重点领域。

“病理学科只研究烧伤是不够的,要与国内外病理同行合作与交流,扩大学术影响,还需要建立肿瘤研究团队,体现研究水平。搞科研就要瞄准最前沿!”卞修武说,大胆设想、小心求证,一定能做得很好。从1987年开始,怎样把癌细胞这种恶性细胞管住、管好,就成为他钻研的课题。

阻断肿瘤“补给线”

病理研究常被冠以“没意思”的评价。但卞修武却不这么认为,他说病理研究就是要“从没意思中找意思”。

卞修武解释,病理科医生天天看切片,大家都在关注癌细胞,很少有人去关注血管。其实,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,离不开血管为其输送养分。只要阻断了这些“补给线”,就能防止癌细胞的生成和转移。

1991年,刚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卞修武看到了一篇1971年的论文。其中,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弗克曼教授提出要减少肿瘤血管生成,“饿死”肿瘤细胞(抗血管生成治疗)的设想。这让卞修武如获至宝,也是从那时起,他开始聚焦与肿瘤细胞交织在一起的形态各异的血管,并将肿瘤血管分布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脑胶质瘤作为研究重点。

弗克曼教授是公认的世界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第一人,但卞修武经过翻阅文献和观察病理切片,却大胆质疑:弗克曼的理论可能不完整!

1995年,卞修武博士毕业,他把肿瘤分化和血管生成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。他没有想到,这个方向使他成了世界上研究肿瘤血管构筑异质性的第一人!

“与弗克曼等学者更多关注肿瘤细胞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血管长入、如何抑制其生长不同,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为什么肿瘤里长的血管不一样,这种不同对于诊断和临床治疗策略的调整有何价值。”卞修武解释。

这条科研之路异常艰辛。史景泉回忆,很多个清晨,他到办公室,都看见卞修武盖着军大衣,靠在沙发上眯着眼,就知道他又通宵了。史景泉心里难过,卞修武却笑着说不累,让老师放心。

这种“拼命三郎”的精神在卞修武身上也一直延续。几年前,卞修武熬了一个通宵后左脸突发面瘫,左眼眼睑不能控制。他却想出一个办法:用胶布将左眼的上下眼睑贴住,继续搞实验。

卞修武的学生都说,卞老师是“铁人”!卞修武则透露,他保持精力的秘诀是困倦到极限时,调好闹钟睡上10分钟,闹铃响了再起来继续工作……责任、兴趣、信念和毅力,支撑着他顽强地工作着。

干掉肿瘤血管的“老祖宗”

显微镜下无数个日夜,卞修武领衔的科研团队对5万多例肿瘤标本病理切片进行逐一分析,对多类型肿瘤微血管形态、结构及免疫表型特征进行了病理学研究,总结提炼出肿瘤微血管的8种不同类型,发现它们与肿瘤分类、分化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。

最终,他们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“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异质性”概念,认为不同肿瘤之间,血管存在差异性,不能用同一种药物去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。

这个研究也吸引了世界医学界的目光,把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研究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

肿瘤血管是肿瘤肆意生长和转移的“帮凶”,但启动血管新生的细胞是什么,潜伏在哪里,一直是未解之谜。对白血病的研究发现,肿瘤内存在极少数对放疗、化疗不敏感且破坏性极强的肿瘤干细胞,它们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“种子”细胞。那么,它是否会是肿瘤血管生成和多样性形成的“罪魁祸首”呢?带着这样的疑问,卞修武和团队从2004年起展开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。

2007年,卞修武团队从人脑少突—星形细胞瘤中成功鉴定了仅占肿瘤细胞总量约1%的肿瘤干细胞;2009年,以卞修武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“973”计划中首个肿瘤干细胞项目在西南医院启动。

研究发现,肿瘤干细胞与新生微血管是近邻,它可以产生更大量的血管生成因子,“引诱”血管延伸向自己靠拢(旁分泌);肿瘤干细胞还具有直接变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,直接参与血管生成(转分化);肿瘤干细胞还可以通过构建肿瘤细胞间通道,形成无内皮的“模拟血管”(血管拟态)。

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,卞修武团队首次提出并证明肿瘤干细胞触发和参与血管新生的“三通路”假说,揭示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细胞机制。他们还在世界上率先证明,肿瘤干细胞是抗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靶标。国际权威杂志《神经外科》主编撰文称赞:“这是一项完美的研究。”

“我们在国际上最先发现肿瘤干细胞能够始动、促进、参与肿瘤血管多样性的形成,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。”卞修武指出,“这一发现提示,可以针对肿瘤干细胞进行更早期的阻断血管新生,从而更好地实现肿瘤的早诊、早治。它是这些细胞的老祖宗。就像蜂群中的蜂王,干掉一个蜂王,就会影响整个蜂窝、蜂群。”

如今,卞修武主持的肿瘤干细胞领域我国首个973、863等重大项目研究已经完成。进一步提出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、侵袭、转移和复发的“种子”细胞,并阐明其内在机制,率先揭示了肿瘤“种子”与免疫微环境“土壤”之间的相互作用,为清除循环肿瘤干细胞、监测微环境免疫状态,从而指导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。

开创肿瘤诊治研究新领域

瞄准前沿,但不跟踪;结合基础,但求创新。这是卞修武的科研理念。

卞修武举例说,在做完“诱导分子对血管生成的影响”课题后,曾有一段时间很迷茫——下一步的研究究竟应该怎么做,科研应该怎么深入?

在显微镜下反复分析切片后,他发现,肿瘤中不仅生成血管,还生成淋巴管等脉管,于是开始进行“脉管新生及其异质性”研究。课题结束后,他了解到,国际上刚刚有人发现了肿瘤干细胞。究竟肿瘤干细胞对血管生成有什么影响呢?他又开始了“肿瘤干细胞在血管生成方面的始动作用”研究……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推进研究深入,卞修武渐渐“透视”肿瘤血管生成的庞杂世界。

“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药物,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机会。”卞修武和团队提出基于“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”促血管正常化的抗肿瘤治疗新思路,建立了药物研究新模型,研发出抗癌新化合物诺帝(Nordy),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,为肿瘤抗血管生成个体化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至今,卞修武的研究揭示了“肿瘤微血管构筑表型”发生机制及其诊疗意义,提出肿瘤血管病理学并建立病理诊断体系;发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关键作用与机制,开拓了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新领域;牵头制定多项肿瘤病理诊断规范和标准,推动了我国病理学进步和发展。

凭借一系列卓越的科研成果,卞修武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各1项、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(2项)。获得“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”、中国科协“求是杰出青年奖”、军队院校“育才奖”金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。

如今,卞修武和团队正在继续深入肿瘤血管生成研究,并建设肿瘤干细胞综合技术平台。在他和团队看来,荣誉只是起点。能在临床解决实际问题,才是科研的终极目标。

0
顶一下
0
踩一下
收藏 推荐 打印 | 责任编辑:全丽 |

365体育投注平台版权与免责声明: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365体育投注平台”的所有作品,均为365体育投注平台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,如需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,请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姓名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365体育投注平台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如原作者无意将其作品刊登于本网站,请通知本站,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;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。

联系方式:

电话:023—63856943

邮箱:hyplxdm@126.com

  • 党建头条 官微
    干部任免 党建智库
  • 《党课参考》官微
    “三会一课”掌中宝
  • 《党员文摘》官微
    修齐治平第一微平台
  • 领导者头条 官微
    明大是 看大势 干大事
  • 《重庆人才》官方微信